耽美、耽改、仅一字之差,其含义“信息量”却是相差甚远。“耽美”一词源于日本,原指“耽于美色”,而在我国常用于表达男男之间的爱情。在广电监管部门一年比一年趋于严格化的审查制度下,“同性”、“耽美”题材的影视作品,想要“搬上”大荧幕公映是万万不可能的。在影视剧题材匮乏的今天很难推陈出新。
而“耽美”却还是一片还未开垦的净土。比起“腐文化”本身,投资人更关注的是资本利益,它们很清楚当庞大的女性及男性群体喜欢这个文化时,从此获利赚取更多的钱。于是乎,在这种态势下,“耽改”剧就这样孕育而生了。
双男主题材的影视剧“横空出世”占据了影视剧的半壁江山。“卖腐”则成了必不可少的新元素。像当年大火作品就有《上瘾》、《识汝不识丁》、《陈情令》等。受影视剧审核的标准限制,原有的故事情节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变,选择性删减明里暗里地涉及到的“同性”情节,打起“兄弟情”,走起了“曲线救国”的路线。成为了“卖腐”题材网剧的“法外之地”。

多数同性题材剧打着“爱情”的旗号,通过颜值、尺度、雷人的剧情三观、“男色消费”对同性恋群体进行了过度化调侃式消费。像《上瘾》这部剧,虽在2016年短短半年被下架了,但其在当时几乎承包了该年度所有热门话题。影视作品中的一个眼神、一句台词、一帧画面都足以使一群人为之狂欢,也同时成就了无数腐女心目中的“铁CP”。
明星的加入是对流量和资本的妥协
自身没什么演技全靠“卖腐”上位的明星的比比皆是,演腐剧并不会低人一等,但是上杆子卖腐就真的太功利了。比较有意思的是像黄景瑜、许魏洲类似的艺人就是靠这些剧“一夜成名”的。但在后续的作品中为事业发展对耽美、耽改却望而退步,甚至在公开场合也避免了谈论此类话题。
自带蜜汁体质的李现曾被评为“活的最清醒的艺人”其拍过多部“卖腐”网剧,但同时又微博发表反同言论极力撇清关系,同时为了更好的热度和粉丝量又不停的炒作演剧卖腐,被广大网友直呼过河拆桥的“恐同”直男。

小众文化爆火的背后,是资本的狂欢
“同性之爱”正式沦为了资本商的圈钱工具,一边卖腐一边恐同,即为可耻。他们只负责娱乐大众,只为快速获取流量。耽改剧则汇集了大制作、名演员、团队,制作公司、演员纷纷进场各怀目的、有利所图的获取自己想要的那一杯羹。“卖腐”营销制造话题,就成为了最好的捷径。更有甚者为了火无外乎尺度,恶意卖腐放纵、娘娘腔成为了“同志”的代名词。在这种畸形产业链的发展下,耽美改剧被叫停也是必然的。
无法改善的同性恋群体的处境
没有谁会真正在意男权、女权、同志这个群体,更不会有人理解“耽美”文化背后真正的含义!本来耽改剧是有希望可以改善同性恋处境的,让更多的人去理解他们。但现实中是这种说法显然不成立,无法承担也更无能为力。资本的利益是逐利的,商业片的作用无非就是赚钱。耽改剧小圈子里生存破圈都难,更别说去连带效应去影响一个“群体”了。那么到底应该由谁才能担起改善同性恋群体处境的责任呢?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该类型题材不管以哪种角度方式同观众见面,在潜移默化之间都能够让大家更容易接受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并非“洪水猛兽”阴暗面的存在!这大概也能算是一种进步吧!
而对于同性恋权益争取者来说至少是个安慰,期待一个更加和谐友善包容的未来吧。你们怎么看呢?把想法打在评论区,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