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大美乡村建设”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市住房城乡建委、铜梁区、武隆区、酉阳自治县有关负责人将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刘润 摄
发布人
陈拥军 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任建平 铜梁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袁 丁 武隆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张 宏 酉阳自治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建设农村“好房子”
提供免费设计服务和技术支持
会上, 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拥军介绍,为支持农村“好房子”建设,全市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主要从三个途径为农房建设提供设计服务和技术支持。

陈拥军介绍有关情况。
设计下乡团队免费服务。
市住房城乡建委支持全市所有涉农区县设立了设计下乡工作室,支持13个区县设立了农房服务工作室,储备设计下乡人才610名、专家81名。
设立工作室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农房设计建设提供专业服务,提升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
广大农民朋友可以通过所在区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人员,联系设计下乡团队,获得设计、改图、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满足个性化的建房需求。

驻巫山县设计下乡工作室的设计人员,深入竹贤乡下庄村,为农房建设提供免费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
农房建设图集免费选用。
按照“功能完善、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市住房城乡建委组织相关区县编制了农房建设图集136套,供广大农民朋友建房时免费选用。
大家在办理农房建设手续的同时,可到所在乡镇(街道)选用自己心仪的图集,参照市住房城乡建委今年3月公布的《重庆市新建农房施工技术导则》,科学建房、规范建房。
数字赋能提供线上服务。
目前,部分区县开发了小程序、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市住房城乡建委也正在开发“渝悦·农房智管”应用,搭建乡村建设服务平台和农房审批、施工、使用等功能模块,今年底将全面上线运行。届时,可以通过“渝快办”进入“渝悦·农房智管”中的“乡村建设服务平台”,找设计下乡人员、选农房建设图集、聘乡村建设工匠,群众建房将得到更好的技术服务。

大足区的农房全周期服务“一码即查”,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获取政策文件、了解建房流程、选择代办员等;
奉节县的“农房通”小程序,可以通过微信搜索,按照指引获取农房建设图集、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建房安全知识等。
酉阳:“传统村落+文旅”
创新探索新路径
会上,酉阳自治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张宏介绍,自入选全国首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以来,酉阳加快探索“连点、串线、成片”保护利用新路径、新机制,选定花田乡何家岩村、酉水河镇河湾村等9个条件成熟、优势明显的传统村落,带动周边地域、资源、文化相近的村落连片发展,形成“云端桃源”“红色桃源”“风情桃源”“山水桃源”4个特色组团。

张宏介绍有关情况。
机制方面。不断健全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了建设用地保障、传统民居保护、传统工匠培育等制度,夯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政策底座。

每年安排600余亩建设用地指标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探索传统民居租赁制度,鼓励农民和村集体盘活利用宅基地和闲置传统民居等。
资金方面。一直以来,资金匮乏是制约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普遍性难题。近年来,酉阳积极开拓思路,不断探索传统村落资源活化利用的创新途径,盘活闲置民居400栋、低效土地8904亩,打造了高端民宿、农产品直供基地、“云稻米”认养等50余种新业态,把农房变客房、田园变游园,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同步推进村民出资等多元筹资方式,持续增强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
产业方面。大力实施“传统村落+文旅”战略,通过错位布局旅游村、产业村,3年新增南腰界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开发乡村旅游景点25个,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37.2%、48.3%,激活传统村落经济、生态、文化、社会价值。
当前,酉阳正在以花田乡何家岩村等为试点,积极探索“乡村CEO”制度,也就是引进一批熟悉农村、懂管理、会经营的农业经理人。同时,按照“一村探索、连片示范、全域推开”思路,扩面推开“共富乡村”项目,50个共富村通过销售农产品提高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27%,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提高至7.2%。
武隆:“强镇”“带村”
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会上,武隆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袁丁介绍,武隆区沧沟乡是全市美丽宜居示范乡镇,近年来在建设美丽宜居示范乡镇、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四方面的成效。

袁丁介绍有关情况。
和美场镇宜居焕新颜。
建成完善了乡伴广场、停车场、路灯、公厕、污水管网等一批设施设备;延沧河人行桥复建工程完工投用,完成滨河步道建设、滨河沿线及河坝人居环境整治,实施绿化美化3万余平方米,基本完成建筑风貌整治提升及场镇扩容。
户外产业成效初显现。
建设步道广场、亲水游园、户外运动培训中心、滨河骑行道;还建成了野寒山径25公里,串联盐马古道,形成100公里徒步路网。通过这些建设,沧沟乡已成为武隆户外运动赛事核心区域,2024年吸引了徒步游、乡村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余万元;带动了沧沟西瓜、板角山羊、古法烟熏豆干、粮食土猪、土鸡、苕粉等农副产品的销售,涉及农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生态沧沟内涵尽彰显。
在延沧河、木棕河流域采取限制工业用水、建设生态河堤、实施护岸绿化等方式,完成了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养殖退出、恢复水稻和莲藕种植,修复沿线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强化了生态湿地保护;采用传统土石工艺,完善场镇至大田村大田组传统村落绿色骑行道和水上营地建设,形成三产联动新格局。
村落活化旅游呈示范。
大田村传统村落一手抓保护修缮,一手抓活化利用,引入企业和大田村集体入股共同经营,打造了湿地人家乡村旅游示范点,推出河道漂流、自行车骑行、荷田观光等乡村旅游产品,并将闲置民居改造成农家乐和精品民宿,乡村游持续呈现火红发展的良好态势。
下一步,将按照“以点带面、由点及面”的思路,围绕“强镇”“带村”两大主线,强化政策供给,进一步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弱项,持续提升场镇的品质和管理水平,积极探索由样板建设向全域提升的工作体系,不断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作用。
铜梁:群众吃上“旅游增收饭”
实现“家门口致富”
会上,铜梁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任建平介绍,铜梁区高度重视“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工作,选取了基础条件好、生态环境优、群众积极性高的围龙镇桥亭湖片区,通过政府、群众、产业“三向发力”,建设“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示范窗口,绘就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文化传承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任建平介绍有关情况。
政府统筹添动能。
建立“1+6”政策体系(1个方案+6项制度),整合市、区两级资金,联动川渝专业团队编制全域规划,按照“一村一特色、一片一主题”原则,以“画里桃源”“稻香渔歌”“瓦上秋光”为主题,科学布局农房、庭院、公共空间与产业带,打造“桥亭外”“十二时”等景观,吸引众多游客打卡,有力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
群众参与聚合力。
通过“投智、投劳、投物、投资”激发村民主动性。投智方面,召开“院坝会”“村民议事堂”50余场,群策群力优化“二十四节气主题场景”等景观设计方案。投劳方面,发动村民参与施工、绿化、保洁等环节,累计节省人工成本300余万元。
投物方面,积极引导村民捐赠老砖瓦、旧农具等乡土材料600余件,打造“乡愁记忆”景观小品10处,让改造后的村庄“有故事、有底蕴”。
投资方面,强化“谁受益、谁投入”意识,推行分类筹资机制,村民按“安居、宜居、乐居”三种类型,共筹集600余万元用于房屋和庭院整治,为长效管护注入“群众力量”。
产业融合增效益。
聚焦特色产业,打造“种植+文旅”发展模式,建成千亩阳山水蜜桃基地,年产精品蜜桃15万公斤,连续举办多届“赏花季”“采桃季”等文旅活动,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00余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
联动餐饮、民宿等业态,将农房升级为精品民宿、茶室及手工作坊,目前有40家农户经营民宿,年均收入超10万元,真正让群众吃上了“旅游增收饭”,实现了“家门口致富”。
下一步,铜梁区将持续深化“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模式,放大“跨村联建、串点成线”机制示范效应,培育一批农文旅融合示范村,打造更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巴渝新村,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武隆:携手涪陵和丰都
谋划大美乡村先行片区

袁丁介绍有关情况。
武隆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袁丁介绍,“山区共富地”大美乡村先行片区规划由武隆区牵头,涪陵区和丰都县一起协同推进,目前已基本完成概念性规划的工作。
确定了规划的范围。
充分发挥武隆区仙女山5A级景区辐射带动作用,以建设“三生融合”示范区、传承巴渝文化与乡土记忆、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山地乡村发展模式”为核心目标;以生态筑基、以路兴村、文化铸魂、产业赋能、全域联动为核心策略,建设“山区共富地”大美乡村先行片区。
规划范围涉及武隆区仙女山街道和双河镇全域,芙蓉街道、羊角街道、火炉镇、土地乡、接龙乡部分区域,以及涪陵区武陵山镇、大木镇,丰都县南天湖镇、仙女湖镇、包鸾镇共12个乡镇(街道)43个村,幅员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
明确了功能定位。
以大仙女山为中心,以国省道为轴,将主要景区景点串联起来,串点成线、由点及面进行规划。
武隆区: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以仙女山荆竹村为核心,通过S203、武仙路、机场路串联各景区景点,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涪陵区:以串联武陵山镇、大木镇的旅游公路为重点,改善沿线乡村风貌,重点打通至武隆、丰都的跨区交通瓶颈。
丰都县:依托民俗文化底蕴与高山康养资源,优化旅游环线,合理布局乡村驿站。
三个区县重点强化冰雪运动、传统村落保护、智慧农业等节点串联,协同共建“民俗体验—生态康养—农旅研学”跨区的主题游线,塑造“观风景、品美食、赏文化”的差异化体验链。
规划内容分四大板块。
基础设施完善方面:重点推进跨区路网升级、乡村驿站布点、智慧交通系统开发;
农文旅项目打造方面:包括迭代双河镇木根村智慧农场、做优“仙山云雾21℃”、完善武陵山大裂谷徒步路线等;
社会事业发展方面:规划建设5处乡村文化礼堂、设立远程诊疗中心、搭建“云上仙山”智慧服务平台;
住房环境改善方面:重点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美丽城镇建设,同步实施垃圾分类治理。
下一步,武隆区将重点推进三个方面工作:
加快完善规划:在完成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建设详规的编制。
全面推进先行片区建设:将按照市住房城乡建委的指导意见,三个区县协同组织相关建设单位认真编制实施方案,精心组织项目建设,计划两年完成建设任务。
复盘总结经验:在建设中总结经验、建立机制,为大美乡村建设提供样板、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