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过半,我们来梳理一下济南在人才方面的动作有哪些。

4月9日,2025年全国城市巡回招聘山东站暨沿黄九省区区域性青年人才招聘活动举办;
4月9日,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上半年“才聚泉城高校行”引才活动的通知》,协同有关部门、区县、重点企业,赴重点高校定向引才;
4月12日,面向广大人才、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朋友发布人才政策“金点子”征集令;
4月14日,启动“大学生读城计划”暨2025大学生文化旅游季;
4月14日上午,在重庆大学举办2025年“才聚泉城高校行”引才活动;
4月14日下午,在吉林大学举办2025年“才聚泉城高校行”引才活动;
……
进入2025年,城市间争先进位的比拼中,人才招引、培育成为“必修课”,济南在这门必修课上的表现,可谓是“优等生”。从年初两会“聚力构筑‘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的战略宣誓,到三月春风里第三届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的举办,再到上面密密麻麻的行程、活动,所有这些,都藏着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渴求与野望。
积蓄人才资源,说到底就是做增量、挖存量,在济南的实践中,总结下来主要有三招——“请进来”“走出去”“留下来”。“请进来”“走出去”为了增量,而“留下来”则是为了盘活存量,它们各有侧重,不断推动着济南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作用发挥。
01
“请进来”靠的是内功,需要城市不断完善自身,提升吸引力。

在这方面,济南有绝招——连续三次迭代“双30条”,尤其3月份的这次更新,济南宣布成立首期3亿元海右人才基金,以“耐心资本”“大胆资本”陪伴人才成长成才,不止于“撒钱”,更注重“造血”。
政策之外,是产业的吸引力。济南深谙“产业链半径=人才半径”的真理,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产业定制出的人才“蓄水池”,延揽着海内外关联新质生产力的优质产业人才。而且,今年济南还打开了人才政策的工具箱,向社会公众众筹政策“金点子”。人才不是被动地接受政策,还能量身提要求,参与感拉满。再加上已经常态化的“海右人才日”“海右人才节”等花式活动,济南把人才服务升级成了城市IP。
济南的“动态更新”证明:人才政策没有终极版,只有升级版!这座千年古城独有的“松弛感”和“硬实力”,能让人才始终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C位。
02
如果说“请进来”靠的是城市魅力和产业发展实力,那么“走出去”展示的则是一个城市的诚意和决心。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上面提到的2025年上半年“才聚泉城高校行”引才活动,短短1个月时间就计划覆盖北京、上海、天津等8个城市。走进高校,走进大中城市,能够极大地缩短人才供给链条,提升引才效率,通过专场招聘、政策推介等形式,可直接吸引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而且,城市品牌产生的磁吸效应,也能有效增强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这种前置化引才模式,既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也为青年人才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实现双向赋能。
这几年,济南城市能级不断跃升,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为广大人才创造了更大的施展空间、更广阔平台舞台,越来越多的人才在济南奉献才华,创造价值,也从中收获了人生美好。
03
最后的“留下来”,考验的是一个城市高等教育资源的家底。

济南在这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作为省会,济南目前拥有52所驻济高校,在校师生约80万人,8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高校总数位居全国主要城市第14位,是一座科教资源富矿。这些高校覆盖了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学类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学科布局,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说到“留人”之诚挚,还应该提一提济南市大学生毕业典礼。截至2024年,济南已连续四年以城市之名为大学生举办毕业典礼,每次济南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总会亲自到场,向大学生发出“青春邀约”。
此外,济南还通过不断加强产教融合、政策创新和产业对接,逐步构建起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科教生态,科技成果转化、国际化合作取得显著进展。此次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也充分吸收了新修订出台的《济南市深化市校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2025版)》相关内容,更大力度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融合发展,将高教资源、人才资源进一步转化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引擎。
“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诗人如此,人才同样如此。不同的是,如今的济南能够吸引人才的,早已不止于泉水与垂杨、扁舟与藕花,还有坚实的产业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相信济南必将持续完善“请进来”的政策和服务,拓展“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挖掘“留下来”的潜力和价值,让更多的人才在济南绽放光彩,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来源:海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