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过不了多久,故乡的空气中就会弥漫起沁人心脾的槐花香。儿时,每每闻到这熟悉的味道,我都会忍不住在心中默念:又能吃到母亲做的槐花疙瘩了。

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平日的饮食没有太多变化,因而对于时令食物总是记忆深刻,比如马齿苋馍馍、小蒜鸡蛋饺子、地软包子、槐花疙瘩等。因槐花的花期短,往往只有不到一个月,故而槐花疙瘩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槐花疙瘩并不难做,但选择槐花是有讲究的。不能选已到花期末尾的,太老的槐花做出的疙瘩吃起来比较柴,缺少槐花特有的微甜与清香。这使得槐花可供采摘的时间更加短暂。
采摘槐花可是要花一番功夫的。小时候,每逢槐花盛开的时节,父亲都会带着我,拿着布袋和钩子,漫山遍野地寻找槐树。太高的不行,钩子够不着。太低的也不好,大都已经被人摘干净了。一旦找到合适的槐树,父亲便会仰着脖子,通过拉、扭、晃等手法,将选中的枝干钩下来。偶尔他还会爬到树上,这样能够到更高、更新鲜的槐花。
我会在树下等着,接住掉下来的枝干,将多余的枝叶去掉,仅仅留下花的部分装进袋子里。从找树、勾花,到处理、装袋,往往需要大半天时间,十分累人。但看着处理好的一大袋子幽香的槐花,想到香喷喷的槐花疙瘩,我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蒸槐花疙瘩就是母亲的工作了。我母亲做事情很细致,要将我们带回的槐花再亲自挑选一遍。小时候,我总是趴在灶台边,聚精会神地看母亲操作。吃槐花疙瘩也是有讲究的,将凉未凉时最美味。此时的疙瘩中,槐花清香微甜的味道最为充足。
吃槐花疙瘩亦有“疙瘩伴侣”,那通常是一碟提前腌制好的蒜苔或是凉拌洋葱,两者搭配别有一番滋味。
初中毕业后,我家从乡村搬到城里居住,从此就很少能见到槐树了。虽然如此,但儿时采摘槐花、做槐花疙瘩的经历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郇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