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季候鸟迁徙高峰期,成千上万的候鸟正沿着迁飞通道,从越冬地飞向繁殖地。
全球共有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其中4条经过我国。在这其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是世界上受威胁鸟类种类最多的迁飞通道,也是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生命线之一。
在我国,每年有280多种迁徙水鸟和510多种迁徙陆鸟经过这条通道,包括勺嘴鹬、白鹤、丹顶鹤、黑嘴鸥和东方白鹳等。
迎来东方白鹳迁徙高峰 智慧监测研究习性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腹地,总面积21836公顷,是东北亚候鸟南归北迁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了解东方白鹳,今年春天,当地打造了智慧监测系统,通过在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巢上安装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测东方白鹳栖息繁育情况。
在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智慧监测中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刚刚启用的东方白鹳监测摄像头。

现在保护区中冰雪尚未消融,候鸟暂时还未大批迁徙到此,目前保护区中迁徙而来的候鸟以东方白鹳为主。以往监测东方白鹳,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需要开车深入保护区中,使用望远镜远远地观测,而现在有了这套智慧监测系统,可以近距离更全面地观察东方白鹳。
这些东方白鹳迁徙回来后,都在干什么?主要是在谈恋爱、搞装修,还有打架!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方白鹳重要的繁殖基地,每年4至6月东方白鹳就进入了繁殖期,所以来到这里的东方白鹳是成双成对谈恋爱,然后进行繁殖。

东方白鹳来到这里后,会对自己的巢穴进行二次装修,比如找一些树枝和干草铺在巢穴里,这样会更加舒适。
东方白鹳也有不同的“生活态度”

通过监控科研人员还发现,这些东方白鹳有不同的“生活态度”,有的喜欢装饰巢穴,但也有喜欢住毛坯房的,比如监控中这一家东方白鹳所在的这个巢就是人工招引巢原始的样子。用科研人员的话来说,这一家东方白鹳有点懒。
东方白鹳“打架”争夺巢穴

别看只是个毛坯房,但也有其他东方白鹳打这里的主意,我们在监控中看到,东方白鹳会“打架”争夺这个巢穴,画面中夫妻俩和另外一只东方白鹳不停地缠斗,这个过程持续了两分多钟,最终保住了它们的巢穴。

东方白鹳体形大,成鸟身长1米多,在繁殖期想在野外寻找合适的地方筑巢很难,还要考虑到安全以及周边食物是否充足等情况。为了给东方白鹳创造一片良好的栖息繁育环境,洪河保护区从1993年就开始进行人工招引巢的工作,30多年来,保护区工作人员发明了四种招引巢,最开始是在树上,后来是木质的,最后变成钢架。保护区30多年来已经累计搭建443个人工巢。1993年至今共招引了954对东方白鹳,截至2024年累计繁殖育2667只东方白鹳。我们相信,通过科技助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东方白鹳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繁育。
卫星追踪器 探寻东方白鹳迁徙轨迹
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目前已有超过10万只候鸟在此停歇补给。这里也是东方白鹳的传统繁殖地。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鹤鹳类珍禽的传统繁殖地。保护区的记录显示东方白鹳自1985年到2000年一直在科尔沁保护区内栖息繁殖。

但在2000年往后的20多年里,东方白鹳却再没有选择到此繁殖。直到2022年春天,保护区又再次监测到东方白鹳归巢。背后的原因正是湿地环境的变化。

从1995年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零散分布的水域,到2005年这些却因干旱萎缩。

而如今,大片的水域已重新连缀成网。不仅东方白鹳重返家园,白鹤、青头潜鸭等23种濒危鸟类也纷纷来到这里。
卫星追踪解码东方白鹳迁徙密码

在2023年和2024年的繁殖季,保护区总共迎来了26只东方白鹳雏鸟的破壳而出。工作人员给其中15只佩戴了环志和卫星追踪器,通过卫星追踪器传回的数据,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东方白鹳的南北迁徙路线。

从这些数据中,科研人员还发现了东方白鹳一些有趣的“迁徙智慧”。卫星追踪器显示,保护区的东方白鹳雏鸟破壳后50天左右学会飞行,会率先离开亲鸟,也就是它们的父母和繁殖地,扩散到周边包括黑龙江齐齐哈尔、吉林白城等地的水域,停歇1个月左右后再进行南迁,这被称为“探索性扩散”。

保护区的专家介绍说,这样做既是为了在南迁前储备能量的阶段避免繁殖地食物资源紧张,也是在长距离飞行前先“练练手”,进行适应性训练。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工作人员给一窝四只东方白鹳都佩戴了卫星追踪器,却发现这四只幼鸟离开繁殖地后去往了不同的扩散地,而后南迁也是跟随不同群体。

专家猜测,兄弟姐妹“分头行动”背后可能蕴藏着东方白鹳种群分散风险,同时避免近亲繁殖,从而提升种群存活率的智慧。保护区除了通过为东方白鹳幼鸟佩戴卫星追踪器破译迁徙密码,现在这里还构建起了“空天地”一体监测网——15套智能监控系统一共可以覆盖1177平方公里,为鸟类监测、栖息地保护管理等工作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用科学监测为候鸟编织起一张守护网。
保护东方白鹳安全 护线与护鸟“双赢”
近段时间,江苏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也迎来大批候鸟到此栖息觅食,其中就有东方白鹳的身影。为了更好保护东方白鹳,当地采用多种方式,为东方白鹳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
在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游客泛舟水上,不远处上万只鸟儿正在悠闲地栖息觅食,展现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但有时候,鸟儿的生存栖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东方白鹳是一种喜欢在高处筑巢的鸟类,而高耸稳固的电网杆塔,正是东方白鹳筑巢的好选择。

但由于它们的粪便具有强酸性,可能会导致电线短路。对此,当地积极探索护线与护鸟“双赢”的长效工作机制,将传统电网维护中的防鸟、驱鸟转变为了为它们提供安全、舒适、稳固的栖息场所,并通过高清摄像头了解它们的习性与动向,及时预警鸟巢周边线路隐患,避免突发故障。此外,发现鸟类频繁靠近的危险区域,工作人员还安装了护鸟板或引导它们迁至安全区域内的人工鸟巢。

兴化市供电公司输电运检班班员 孙金鹏:目前我们已在重点区域安装15套设备,成功预警了30余次潜在风险,鸟类触电事件同比下降60%。
鸳鸯进入繁殖季 多措并举共筑鸳鸯家园
而除了东方白鹳,我们对其他候鸟的保护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索伦河谷,这里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鸳鸯的繁殖栖息地。近段时间,这里大批鸳鸯迁徙至此。对此,当地采取了多种措施,为鸳鸯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
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索伦河谷,冰雪尚未完全消融,成群鸳鸯或在河面上觅食,或在岸边栖息,为春日的河谷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每年3月至4月,鸳鸯从越冬地迁徙至此,进入一年一度的繁殖季。为深入了解鸳鸯的繁殖习性,更好地保护它们,科研人员在索伦河谷的多个人工巢内,安装了微型摄像头,通过远程监控的方式,实时记录鸳鸯的繁殖行为。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博士研究生 尹昭华:目的就是监测鸳鸯的繁殖行为,包括它产卵、孵化以及雏鸟出壳、跳巢的过程。

去年,科研团队就曾通过摄像头捕捉到了许多鸳鸯的珍贵影像。画面中,一只鸳鸯在人工巢中孵卵,它小心翼翼地将多个卵用喙部和颈部放进绒毛下面,不停地调整身体,找到最舒适的位置后开始孵化。随着孵化的进行,小鸳鸯们破壳而出,它们调皮地在巢中穿梭。这段画面中,出生不久的小鸳鸯在人工巢洞口观察周围环境后,勇敢地跳下巢穴,它们聚集在草丛中,等待着其他小伙伴的加入。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博士研究生 尹昭华:鸳鸯的孵化期约为30天左右,孵化期结束,小鸳鸯出壳24小时左右开始跳巢。野生鸳鸯以杂食性为主,可能就吃一些小鱼,还有禾本科的一些植物。

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显示,全球鸳鸯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021年,鸳鸯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成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为了给鸳鸯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当地采用了仿天然树洞的“人工巢箱”,为鸳鸯提供了许多适宜生存,防止天敌入侵的巢穴。当地还进行定期监测,提高雏鸟成活率,现在越来越多的鸳鸯在这里安家落户。

此外,当地还通过种植树木恢复植被,倡导周边牧户积极参与爱鸟护鸟行动等方式,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

近年来,科尔沁右翼前旗投入225万资金,用于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监测体系建设及救护繁育工作,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巡护执法,有效遏制盗猎行为。同时,实施一系列重点生态项目,使得当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加适宜的栖息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责任编辑:赵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