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羽衣甘蓝后,喜茶、奈雪、M stand、挪瓦咖啡等咖饮品牌们又迷上将红菜头、巴西莓、姜黄等冷门的“超级植物”加入到菜单中。
植物咖饮,品牌推新的流量密码
近期,“超级植物”在咖饮圈爆火。
“超级植物”一词源自西方概念“超级食物”的延伸,通常代指营养密度高,富含维生素的健康植物的统称。《现制饮品新品趋势观察报告2024》显示,超级植物是2024年新茶饮的“黑马选手”,喜茶、奈雪的茶、茶百道、茶救星球等多个茶饮品牌,均推出了羽衣甘蓝、红菜头、奇异果等,主打纤体、减脂、养颜功效的超级植物果蔬茶。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来到2025年,在刚结束不久的2025 HOTELE上海展上,红餐网也留意到,除了“顶流”羽衣甘蓝,各种“超级植物”频繁出现在各大茶咖品牌的展位中,其中巴西莓、红菜头和姜黄的热度颇高,大有成为“超级植物”新顶流的趋势。
譬如最近风头正盛的红菜头(甜菜根),因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就被不少咖饮品牌纳入新产品中。
- 3月,Tims天好咖啡推出“红菜头花旗参能量瓶”,售价25元,内含红甜菜、苹果、石榴并搭配鹰牌花旗参茶;
- 同月,NOWWA挪瓦咖啡推出红菜头紫甘蓝美式、羽衣甘蓝轻咖等“超级果蔬咖”系列,售价28元;
- M stand则在去年12月推出“甜菜苹果热美式”和“甜菜拿铁”新品,售价约38元,主打将甜菜独特的果蔬味和咖啡液结合;
- 更早前的去年10月,喜茶就已看上了红菜头的潜力,推出了“红菜头美颜瓶”,作为其上线的第三款“超级植物茶”单品,售价19元;
……
除了甜菜根,2025年茶咖品牌加码其他“超级植物”的趋势还在蔓延。
比如主打生榨鲜果茶的“树夏”,3月底推出巴西莓桑葚酸奶,中杯售价22元,喊出“巴西莓+桑葚“满杯花青素”的宣传语,很快掀起打卡热潮,网友喻之为“抗氧神仙水”;去年,奈雪的茶、茉酸奶、代数学家也先后推出巴西莓饮品。

△图片来源:喜茶公众号
甚至还有不少茶咖品牌连姜黄、木姜子等“调味料”都不放过。
4月中旬喜茶推出新品“木姜子滇木瓜”,将木姜子和酸木瓜融入到饮品内,内含手工刨制成全新小料“木姜子豌豆凉粉”,备受消费者关注;古茗则推出“大橘姜黄”新品,率先把姜黄应用在奶茶里;宝珠奶酪把姜黄放在酒酿奶酪里等。
社交媒体上,消费者对于各式各样的超级植物茶给予了不少好评。
- 喜茶的去火纤体茶有两下子,基本喝不出来苦瓜的味道,喝起来完全没负担;
- 奈雪的小绿瓶,我愿称之为不爱吃蔬菜的救星!口感酸酸甜甜,补充膳食纤维;
- 茶百道的轻畅羽衣甘蓝好好喝,适合做代餐液断,直接补vc和优质脂肪;
……
一众头部咖饮品牌,正忙着给饮品里加"草"。餐饮健康化趋势下,2025年,超级植物茶也将持续火爆。
"超级植物茶"走红,两大难题待解
为什么今年茶咖品牌都一致在“超级植物茶”上发力?健康风潮下,超级植物踩中了消费者对咖饮“健康”与“纤体”的双重需求。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临床营养与健康分会理事陈洁文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于传统奶茶中可能含有的人工香料和添加剂,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以及膳食纤维的水果和蔬菜能提供更天然的风味和营养,有助于人体增强免疫力。”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也向红餐网分析称,“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对天然饮品需求的增长,超级植物咖饮市场会迎来发展机遇,未来或将成为茶咖行业的重要增长领域。”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此外,随着植物咖饮热度持续飙升,茶咖品牌几乎是“推一款火一款”,因此不少品牌都在紧跟“超级植物”这一流量密码。
据巨量算数显示,过去一年,超级植物的搜索指数同比增长84.09%,综合指数同比增长166.10%;抖音上,相关话题播放量超亿次。
近两年,在茶咖市场激烈的竞争下,各大茶咖品牌基本已经在茶底、小料上“内卷”了一圈,超级植物作为创新且差异化的概念和原料,还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不少茶咖品牌凭借相关产品,同样取得不错的市场成绩。
- 1月,茶百道公布“清体小麦草”上市以来,在超5000家门店登顶销量榜,两个月用掉超10万斤小麦草原料;
- 奈雪推新的“瘦瘦小绿瓶”当日便蹿升美团外卖趋势榜,掀起尝鲜热潮;
- 较早推出植物茶系列的喜茶,据其年度报告显示,“纤体瓶”在小红书创造13亿+曝光,截至去年12月底,超级植物茶系列累计售出超3700万杯。
……
不过,在“超级植物茶”走红的同时,背后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一方面植物类食材如果蔬保鲜期短,制作过程繁琐,加工后又容易氧化,不易保存,导致耗损率也比普通原材料要高。有新茶饮品牌研发人员透露,新鲜度是植物咖饮的卖点,但新鲜蔬果容易磕碰,运输到门店先损耗10%-30%,成本直接往上涨,这也是果蔬汁成本下不来的原因。
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咖饮品牌加入,超级植物茶同样也避免不了会出现产品同质化问题。比如就有不少茶咖从业者向红餐网表示,未来或许会涌现更多专注于超级植物的品牌,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红餐网,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