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解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双减”工作目标。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给学生们做减法,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工作目标
1年内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双减”政策如何落地
7月下旬,国家正式颁布落地了传闻许久的“双减”政策。
8月11日,国务院发文明确“双减”半月通报制度,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通报重点是各地作业时间达标学校情况、课后服务时间达标学校情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情况、违规培训广告查处情况和群众举报问题线索核查情况等。
据了解,“双减”政策会率先在北京、上海、沈阳、广州、郑州、长治、威海、南通、成都九个城市试点,其他省份则至少选择1个地市开展试点。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海南、江西等地已经陆续发布“双减”政策细则,相关内容整体上与中央出台的全国性“双减”政策保持一致。

有何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那肯定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其次,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逐步大大压减,解决过多过滥问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严重问题的机构。
政策出台,几乎将学科类培训赶出了教培行业的大市场,不少教育机构纷纷开始寻求转型。

如何应对
实际上,随着学科改革、中考改革、幼儿园去小学化等等政策的实施,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重视素质教育。
“双减”政策的应运而生,使一部分人更加焦虑,孩子多余的课外时间如何安排,学科成绩提不上去却又无从下手。
所以我们也不必继续焦虑,与其提心吊胆不知所措,不如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在素质教育这一起跑线上率先起跑,不辜负教育改革的初衷。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它的涵义较为宽泛。
它既包括启蒙、语言能力、艺术、科创、体育这些分年龄阶段、分领域内的个人专项能力提升,也包括要注重人融入社会、参与集体生活时的社会素质培养,还包括一些显性之基的更本质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