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天来了,给宝宝挑几件凉快的夏装必不可少,那么大家都会去哪里买呢?如果你不知道的话,推荐你一个地方——中国童装之都——浙江湖州织里镇。
织里镇因何被称为中国童装之都?

在国内的童装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每三件童装,就有两件来自织里。”
这是为何?
原因很简单,织里镇的童装设计量、童装研发量和童装销售量均占到全国60%。
据新华社报道,近5年来织里镇共计注册童装行业专利353项,年均设计童装超870万余款,年产童装达14.5亿件(套)。光今年1-4月织里镇童装销售额就达到了1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2%。
如果你了解童装的话就会发现,“男生女生”、“林芊国际”、“今童王”、“布衣草人”、“不可比喻”、“田果果”等国内知名品牌都在织里镇,那句经典的“时尚看巴黎,童装看织里”并非浪得虚名,因为如今的织里镇拥有超1.4万家童装企业,各类童装设计师5000余名,每年产的童装连起来可以绕地球四十多圈,用不足50万的小镇人口,创造了年销700亿的佳绩(2021年数据,来源于《织里城事》公众号)。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的童装产业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制造端—童装创意、研发设计、加工制造,还是销售端—线上线下销售、物流、面辅料供应、品牌运营,已经形成流程清晰、品类完备的产业生态圈,并且是国内规模最大、分工协作最紧密的童装产业集群。
织里镇的崛起之路

说是崛起,其实早有历史渊源。
据史书记载,在明朝时期织里就已经有了种桑养蚕的习惯,后来到清朝受到“苏绣”影响,织里百姓开始做丝织布、织圆纱带、绵绸等,“户户皆绣机,遍闻机杼声”是形容当时场景的最好描述,但可惜的是尽管纺织业发展的火热,仍敌不过种桑养蚕,毕竟在当时“民以食为天”。
变局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织里人民开始了求变的征程。
为了让家庭增收,一些织里人重操旧业,利用以前的织布手艺生产枕套被套等用品,晚上做白天卖,赚取利润养家糊口,后来被人们笑称为“夜产日销”的游击式赚钱模式。
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织里童装第一人——吴小章。
吴小章原来是轧村的一位中学老师,据他回忆,当时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困难,粮食都不够吃,于是他和妻子冒着风险在晚上缝绣花枕套,白天将枕套用布袋包好,肩扛扁担偷偷的去十里八村叫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第一位经商者出现后,越来越多的织里人加入了进来,夜产日销的家庭作坊经营模式蔓延至原织里、太湖等乡镇,到上世纪80年代时已经有近千家个体经营户,销售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最远甚至到了东北三省。
那织里镇是怎么从枕套被套突然转到童装产业的呢?
说来不巧,做枕套被套的时候,总会有剩下来的边角料,聪明的织里人怎么会浪费资源呢?就把这些边角料制作成了精美的肚兜,到后面枕套等产品不好卖的时候大家发现:“咦,好像肚兜依然受欢迎?”
织里童装的起源自此开始。
1989年,织里镇原本的“织里绣制品市场”被用做童装交易,织里开始有了专门的童装交易市场。在政府和各家各户的共同努力下,90年代的织里童装产业进入了爆发式发展时期,家庭型生产加工户明显增多,离乡打工的人也纷纷回来,还吸引了不少外乡人。等到1997年挨着318国道的“中国织里童装市场”建成,全国各地批发商慕名而来,“织里童装”这个名号开始响彻全国各地。
2002年,织里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命名为“中国童装名镇”,第二年又被中华商标学会确定为“中国童装商标”。在此后的时间里,织里童装走上正轨,并逐渐成为织里镇的支柱产业。
真正标志着织里童装声名远扬的事件,是2010年【中国织里童装城】正式开业。这片投资25亿、占地600亩的土地是我国最大的专业童装面辅料轻纺城,以童装面辅料为主,还拥有研发、商务、信息等功能版块。
2021年的织里童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产业日渐壮大,汇聚超1.4万家童装企业,创造了700亿的巨量销售额,并为织里45万人口提供了就业需求,这称得上是一个乡镇奇迹。
尽管在国内已经做到了“一家独大”,但很显然,这不是织里童装企业向往的终点。
刚刚踏入兔年时,湖州市商务局便组织18家织里童装、纺织等企业赴英国伯明翰参加国际春季消费品博览会,打响了童装出海的开年第一枪,欧洲、北美、中东等地区成为织里童装企业的新目标。3月16日,某跨境电商平台与织里当地童装办、电商协会和50余家企业深入探讨童装出海的方案,并为织里童装提供出海扶持计划。
在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下,织里童装一定能依靠自身的设计和研发优势,打造出更多的本土品牌并让他们四海名扬,成为全世界人们认可的“世界童装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