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式面有一种境界叫“不时不食”,苏州有一高逼格的面品,叫“秃黄油面”。
什么叫“秃黄油”?

秃黄油,其实就是蟹黄酱。
“秃黄油”是苏州方言,“秃”字,即“只有”或“独有”之意;“黄油”者,即高纯度之蟹黄蟹膏,不容一丝蟹肉混迹其中,因而不同于夹杂了蟹肉的蟹粉。
这是苏州的一道传统古谱菜,因为历史的缘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由疏远而变得淡忘以至陌生。
这道秃黄油,用料之凶残,风味之卓绝,完全称得上“穷奢极侈”。
其实,秃黄油的缘起则要香艳得多。

有一种说法,说是青楼的名媛为了招揽雅士,挖空心思研制出奇珍的美味;还有一说,是讲苏州巧妇为了延续螃蟹的时令,绞尽脑汁将多余的螃蟹制成秃黄油。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两相比较,还是前面一个故事更加下饭。
青楼的所在一般都会闹中取静,一间小院,有池塘有荷花有优雅的柳,厅里有名家字画有佳人抚琴……
“青楼不是妓院,它里面的人不是妓女,而是当时中国最有才华、最漂亮的女人。如果没有青楼,恐怕中国那点音乐都传不下来,估计柳永、关汉卿这些人的伟大作品都传不下来——传承了文化,绽放了爱情,滋润了每一代的大名士。”这是一位名人对青楼的诠释。
一怪,你费了这么多笔墨来说青楼与秃黄油的关系。那么,“秃黄油面”到哪儿去吃?
“裕兴记”面馆是出品秃黄油面的代表性面馆。


无锡也开了一家“裕兴记”(八佰伴店),我在今年的六月一日发过一篇文章予以介绍。
秃黄油面季节性很强,它不但要兼顾母蟹的黄,还要兼顾公蟹的膏(4:6),从十月可以吃到春节,过了这个季,就要再等一年。
每一碗面用的秃黄油大约要四至六只蟹的膏和黄,还不能用蟹肉冒充,可见其宝贵。
香港美食家蔡澜的“死前必食”清单中,就有这道秃黄油拌面。
说的轻巧,得来不易。其操作极其繁琐,全部手工,剔出蟹的蟹膏蟹黄后,加熟肥膘末,以葱、姜爆香,再用黄酒闷透,高汤调味,复淋蟹油并洒胡椒粉而成。

“这么昂贵奢华的菜,真不是等闲吃得的。得好季节,螃蟹丰收;好心情,雅集时光;还得有好手艺:还真别以为就是炒蟹黄蟹膏那么简单,不能太碎,不能太整,不能太腻,但是也不能不腻。”
“纯用黄不好吃,没有绵密之感;纯用膏呢,回味不大。”还会在其中加自己调制好的料汁和汤汁。有人说,和螃蟹一年一度的约会,听起来简直就是个爱情故事。秃黄油面则是加工过的精华故事,让你随时随地取出来,给平庸的生活加点趣味。
一怪我是第一次品鉴。接到店家的电话邀请,我也是屁颠屁颠的,总有一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感觉。哈哈哈!




“裕兴记”无锡八佰伴店的店长老杜全权接待了一怪
吃“秃黄油面”,颇有仪式感,要心怀虔诚。
盛上一勺“秃黄油”,拌上刚出锅的面(温度很重要),金黄的蟹黄蟹膏包裹着面条,吃起来软糯鲜香,带有微微的绵砂感,我觉得有人把它定位为“歇斯底里、丧心病狂”简直太准确了。
蔡澜说过: “秃黄油要粘,也要腻,其他菜都怕肥腻,唯有秃黄油非又肥又腻不可。用来送饭,天下美味,亏得中国人才想得出。”
那细腻如布丁的口感,那让人梦寐以求的沙沙的质感,绽放出艳阳般响亮的鲜美,足以瞬间让灵魂出窍。
在那充满风韵的滋味里,你可以心有灵犀地发现葱姜爆香、黄酒焖制、高汤吊味的细节,而这一切,都在胡椒粉恰到好处的运作下,把寒凉驯化,寒性与热性在一碟秃黄油里和谐地存在。
随后和老杜交流,裕兴记很重视“秃黄油面”在无锡市场的首次推出,首先要选择好食材源,经过排摸,确定了“太湖蟹”。



太湖边找食材
拆蟹和炒制,店里派了师傅去苏州学习,取来真经。品质是店家的生命线嘛!
工艺虽繁必不敢省人力,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手工拆蟹
经一怪品鉴,果然出手不凡。品着“秃黄油面”,心里想着青楼的传奇故事。哈哈,这哪里是在吃面?这分明是在重温民国梦里的风花雪月啊!
看来,秃黄油是最接近灵魂的美食,好吃到灵魂颤抖。
最后,一怪想聊聊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价格。

裕兴记八佰伴店的售价,每碗128元!
可能有人觉着贵。是的,吃一碗面128元,看起来贵。
实际呢?今年市场上,一只十八元左右的“太湖蟹”,四到六只才能做一份秃黄油面的浇头。再加上人工、烹饪、调料等因素。成本太高了!
我这儿有一张上海吃一份秃黄油的单子,一份360元。

哈哈!相比之下,无锡八佰伴裕兴记只是卖了个“良心价”啊。(另外还加上四盘辅蔬)
也可能一怪嘴欠,如有认为一怪说的不妥,扔来板砖我只好接着,哈哈!


全人工拆蟹,每天限量供应,能不能吃的到,就看您心诚如何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