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说这还不简单,无党派人士不就是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的人吗?这还用得着解释吗?
可群众不也是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的人吗?为什么还要单设无党派人士这个政治面貌类型呢?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有关政治面貌的常识。
政治面貌主要是为了表明一个人在政治上的归属,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政治身份。
我们在填写个人档案、简历以及一些申请表的时候,在政治面貌这一栏,许多人只知道填写“中共党员”或者“群众”这两个类型。

但其实,根据国家标准局发布的政治面貌代码,政治面貌一共有13个类型。分别是:
01中共党员;02中共预备党员;03共青团团员;04民革会员;05民盟盟员;06民建会员;07民进会员;08农工党党员;09致公党党员;10九三学社社员;11台盟盟员;12无党派人士;13群众(现称普通居民)。
(想要了解04-11各民主党派基本情况的朋友,可以在本号往期文章中找“我国八大民主党派现任领导人是谁”阅读了解)
今天主要是给大家讲讲无党派人士和群众这两个类型有什么区别?
一、无党派人士
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政党、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成为无党派人士要具备以下3个条件:
1.首要条件是没有参加任何党派。但这仅仅只是首要条件,只满足这个条件还不行。
2.有能力和意愿参政议政。也就是说无党派人士不仅是一种政治面貌,同时也是一种政治身份。无党派人士参照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基本职能。因此,无党派人士一般要受过良好的教育,要具有较高的素质。所以说主体是知识分子。
3.要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和具有一定影响力。也就是说要在某行某业具有一定正面的、积极的号召力。
有哪些人是无党派代表人士呢?说几个大家都熟知的。例如,郭沫若,袁隆平,巴金等。
成为无党派人士有什么好处?
可以说,无党派人士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按照要求,各地党委统战部要加强对无党派代表人士的物色培养、选拔和作政治安排。这里说的政治安排,通常是指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如果是在体制内,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和法检两院副职也要求配备一定比例的党外人士(其中包括无党派人士)。也就是说,各级人大副主任、政府副职(副市长、副县长等)、政协副主席、法院副院长、检察院副检察长等都要求要有党外人士担任。还有一些政府组成部门的正职,比如某局局长,也可以由党外代表人士担任。
那么,具备这3个条件就是无党派人士了吗?
肯定不是的,成为无党派人士还必须要走一个程序,那就是必须经过市(州)及以上的党委统战部按照程序认定之后才能正式成为无党派人士。
所以,如果你具备这些条件并且想成为无党派人士,就可以到本地的统战部去咨询了解具体怎么认定。
二、群众
政治面貌中的“群众”,主要是指没有加入任何政党或政治团体的普通公民。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是团员,也没有加入任何政党,也没有被认定为无党派人士,则你的政治面貌就应该填写“群众”。
综上所述,虽然无党派人士和群众都是没有加入任何政党组织的人,但无党派人士并不等于群众。无党派人士的社会基础是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群体,主要分布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企业、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中介机构等领域。并且其身份的获得,必须经过有关统战部门的严格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