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河边的错误》,马哲是个聪明人,也是个傻子,用词再准确点,是个痴人。众人皆醉,他独醒,众人皆说,醉的是他。是他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疯了?

《河边的错误》故事梗概,上世纪九十年代,坐标江南某小镇。水乡嘛,哪能没有河。常在河边走,又哪能不湿鞋。一老婆婆疑似受虐倾向,领养一疯子,命都丢了。警方介入调查,伟光正警察马哲,像个哲人似的深沉登场,更像个哲人似的,与大众格格不入,思想不在同一境界。孤立无援搞破案,精神状态稳定是不可能稳定的。疯子戏傻子,傻子也便成了疯子,说的也就是马哲了。

在这部疯狂的电影中,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被杀的老婆婆,被具象化的疯子,以及疯狂的凶手。马哲的格格不入基调,打一开始就奠定了。清一色的警察队伍,集体穿警服,唯有马哲,一身黑皮衣,够酷,也够游离于集体之外。局长是个混迹于体制之内的老油子,时刻把“先进集体”、“荣誉墙”挂嘴边,但说他超爱的,恐怕也没有。

马哲跟有强迫症似的,抽丝剥茧,细致入微,搭载超强大脑,一步步接近真相。警务人员拥有这类品质,是好的。但是,没有局长支持,只会收获大大的鸭梨。破案有够辛苦了,还要被念紧箍咒,为什么还不结案,我们要评优秀集体你不能拖后腿,搁谁谁崩溃。

电影结局,马哲成为了曾经拒绝成为的人,以迎合局长为代价,了结了案情,获得了荣誉勋章。一旦做出这样的改变,他的世界也就变得疯狂起来。心里住着一个疯子的他,外在反而少了尖锐感。就是这么的讽刺。谁成为了马哲?马哲成为了谁?生存还是毁灭?这个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