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竞争市场是微观经济学市场结构理论中重要的市场结构之一,市场结构理论中有4种重要的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不同的市场结构,包罗万象
4种市场各有不同的特点,也必须符合多个前提条件,才能称之为某类型的市场结构。
我们介绍下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条件
- 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买和卖的人都很多
- 商品同质,没有任何差别,互相之间是完全的替代品
- 资源流动不受限制,可以自由的进出市场,当然在短期并不一定能保证瞬时就可以实现
- 完全信息,无信息摩擦,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完全且熟练掌握决定价格的所有信息
- 毫无进入门槛,no barriers of entry,任何买家和卖家都可以随意进出市场
我们接着来看一个实例:
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放学后,校门口有那种“黑暗料理”,炸各种串串,一溜过去,少时五六个,多时十几个,那种大的人力车或者三轮车,上面放一个液化气钢瓶,一个锅,里面全是油,然后旁边整排整排的各种串串,从火腿肠午餐肉开始,到鸡肉串鸡翅鱿鱼等各种吃的大串小串,应有尽有。

他们比我们高级多了,竟然还有甘蔗汁
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大家卖的肉,玉米,年糕什么的,都是一样的(甚至有可能都是同一个地方进的货),用的油也是大同小异,烹饪方式也是简单粗暴的一炸了事。基本上符合所有的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 有比较多的卖家和买家,一所高中的学生,对上十几辆炸串车,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都很多。
- 完全同质的商品,当然这里不能说“完全”同质,因为肉种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比如两辆车的鸡腿是是从不同的菜场买的,但这种差别是比较难被人体感知到,所以我们也可以近似地认为相同。
- 资源流动不受限制,并没有人阻拦任何一个摊贩不让他去进货。
- 完全信息,不存在信息摩擦。所有看得见的东西,学生决定买不买需要的所有信息,都摆在车上,即使某车直接使用其他肉来替代所谓的鸡肉,一是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而且更不要指望能吃得出来。价格方面更是不用说,一定是相同的(下面会说如果不同会发生什么)。
- 毫无进入门槛。不管是谁,只要想卖,都可以加入他们的大军一起卖,并不会有人阻拦,即使城管来了,也是所有人一起被赶走,所以不存在区别对待的现象。
我们接下来看下,如果某一天,某个小摊,试图降价,会发生什么。
如果单个厂商(小摊)降价,销量的确会在短期内提升,这是肯定的,然后分两种情况:
- 此时依然有利润。那么外部厂商(其他还没有来摆摊的小贩们),一看有利可图,既然降价了还能赚钱),也会纷纷加入赚钱的行列。而且因为没有进入门槛,所以外部者绝对进得来。然后越来越多的新入小贩,在更低的价格水平上,推高了炸串的供给,导致整所学校的学生都消费不了那么多的炸串,最后一定会导致降价,直至降到学生的需求和炸串的供给恰好均衡时为止,此时我们称之为均衡价格水平。
- 此时亏损。即使销量爆款,但是亏损的情况下,场内者一定不会跟随降价,因为那样意味着他们也会亏损。场外者更是不会进来掺和着赔钱的买卖。所以这个小贩要么提价回到均衡价格,要么继续炸串直至亏损完毕离场。如果他的新定价是高于均衡价格水平的,自然也不会有学生去他那买,所以他如果提价,只可能提到均衡价格水平。

我们来看下这个图。D是需求曲线,S是供给曲线,纵轴是价格,横轴是消费量。
- 刚开始,均衡价格水平是P0,此时消耗的炸串是Q0,如果价格提到了P1,那么第一件事一定是消费量的下降,因为变贵了,导致一部分学生选择吃别的,或者不吃了,反映在图表上就是消费量从Q0下降到了Qd1。
- 因为需求变少了,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会出现过剩。而且如果此时依然有利润,那么会导致已经在市场中的厂商(其他小贩)加大生产(炸更多的串),增加商品的供给量;外部厂商见有利可图,纷纷加入,加大商品的供给,进一步加剧商品的过剩,最终推高供给量到了Qs1. 我们知道物以稀为贵,太多的炸串,对上少部分的需求,最终一定是卖不掉,对应的就是降价,试图薄利多销。
- 然后,降价意味着,价格距离厂商的成本,越来越近。一旦成本大于售价时,厂商们会发现,即使尽了最大的努力,也不能获得经济利润,结果就会有厂商陆陆续续退出此市场,市场上的炸串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低,最终出现短缺(此时价格在P2,需求量在Qd2,供给量在Qs2),需求大于供给时,有限的供给会导致需求之间的剧烈竞争,结果就是价高者得,价格和前面描述的相反,水涨船高,厂商持续盈利(因为如果即使涨价还亏损的话,厂商就离场了,不会出现继续炸串的事情)。
- 这个过程会反复进行下去,直到足够多的厂商加入,后又离开了此市场,消除了经济亏损,但又不存在任何经济利润时才终止。此时行业中留下来的厂商与消费者,达成长期均衡。此时再降价就不划算了,因为谁降价谁亏损,没人愿意这么做,涨价更不现实,谁提价谁就没销量(因为消费者有完全的信息,商品又是同质的完全替代品)。长期均衡的条件是平均利润=边际成本=平均成本,见下图。

- 纵轴、横轴、P0、Q0和刚才意义一致。
- 水平横线是需求曲线(只有在大家长期都认可的均衡价格下,才有需求)
- AR是平均收益,也就是售价,P
- MR是边际收益,是每卖出多一个商品时,总收益的增加量,这里因为每个商品的价格都一致,所以每多卖一个,增加的量也是一致的
- 几条曲线是厂商的成本,SAC是短期平均成本,LAC是长期平均成本,SMC是短期边际成本,LMC是长期边际成本。
- 同收益相似,平均成本指生产每个商品所需要支出的成本。边际成本是每多生产一个商品,所需要的总成本的增加量。例如每个炸串的成本是2元,那么因为每个炸串的成本是一样的,所以5个炸串的成本是10元,第6个炸串的成本依然是2元,于是导致6个炸串的成本是12元。
- 这么说好像有点多余,但是这只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是这样,在其他市场结构中,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完全可以不一样,产量越大,其边际成本可以很少(生产第5个商品的时候,成本增加的可能很多,但是生产第5000个的时候,成本的增加可能就会忽略不计)。这也是为什么大品牌往往价格可以比街边小店便宜很多,因为他的产量很大,规模效应可以拉低边际成本至极低的水平。
所以,完全竞争市场中单个厂商,严格来说可以降价,降价完了之后如果还有利润,其他厂商会立马跟着一起降,此时市场并未达到均衡,然后直至降到没有利润。如果降价完了发现已经低于成本,此时消费者当然会蜂拥而至争相购买产品,但是厂商本身是处于亏损的,长此以往早晚会退出市场,从而使市场重新回到均衡状态。一直到长期维持这种无盈利也不亏损的状态,称之为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