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作者:许正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部教授)
在今年2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奏响了激昂奋进的时代强音,也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方向。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深度融入国家发展的血脉。从传统制造业的精耕细作,到新兴产业的开疆拓土,再到未来产业的拓荒者,民营经济凭借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创新活力,不断打磨产品、提升服务,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造奇迹,推动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已成为经济增长与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民营经济自身的兴衰荣辱、生存发展,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内容。
民营经济发展正当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始终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持续完善政策体系,为民营经济茁壮成长筑牢根基。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重磅发布,随后各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细化政策相继推出。这些政策从市场准入、融资支持、税收优惠、权益保护等多个维度,不断扫除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障碍;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缓解资金压力;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全方位为民营企业量身打造支持体系。
随着我国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市场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鲜明趋势,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能源汽车、跨境电商等行业,随着“两新”政策持续加力扩围,市场需求被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得以在这片蓝海中大展拳脚。同时,数字经济蓬勃兴起,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前沿科技异军突起,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也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大量新的供给与需求。民营企业借助国内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精准对接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随着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民营企业迎来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布局、寻找新合作机会的契机。“一带一路”倡议恰似一座友谊与合作的桥梁,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与共建国家深度合作的新机遇,助力其在海外投资、技术输出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突破。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从金融支持到出口信用保险,再到贸易便利化措施,全方位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升级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为民营企业出海营造了广阔市场空间。
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民营经济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投身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踊跃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行动,加速科技成果在产业链中的转化,推动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民营企业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促使传统产业向智能化华丽转身,不仅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还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民营经济依托庞大的工业互联网和丰富应用场景,走出一条独特的创新路径,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崭露头角。
民营经济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积极参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在新能源、环保技术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极主动地转变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创新机制和高效的市场响应能力,迅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成为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和引领者,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不仅在国际市场的活跃度与日俱增,而且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伴随品牌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民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逐渐赢得认可,盈利能力和产品亲和力显著增强,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迈进,正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扮演着新的角色。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和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我国有大批民营企业家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统筹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政策支持、金融服务保障、市场环境优化、创新能力建设等多方面统筹推进,多维赋能。
优化政策环境,提升创新速度。当前世界竞争格局呈现新变化,创新速度日渐成为焦点。民营经济是创新的生力军,政策支持则是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基石。我国近年来出台一系列政策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如“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等。但仍有进一步细化和优化的空间,最终目的是要确保政策精准落地。比如,针对不同行业、规模的民营企业制定差异化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兴科技型民营企业给予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鼓励其创新发展。
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可以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除了鼓励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开发针对民营企业的特色信贷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供应链金融等,还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
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应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向民营企业开放更多投资机会,制定明确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激发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
培育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政府应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例如,设立专项创新基金,鼓励民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测评中心和认证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让民营企业敢于创新、愿意创新,同时能够分享创新成果。
提升管理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科学的企业管理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家族式管理在民营企业中较为常见,虽然在企业发展初期有一定优势,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可能会出现决策不科学、人才短缺等问题。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关键一招。我国民营企业应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化水平。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3日 06版)